石拐是蒙古語“喜桂圖”的音譯,意為“有密林的地方”。區域面積761平方公里,轄1個蘇木、1個鎮、5個街道辦事處、1個自治區級工業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和1個包頭市城市共同配送物流園區。 石拐區戶籍人口5.2萬,常住人口3.8萬,居住著蒙、漢、滿等12個民族。境內旅游資源豐富,有全國三大藏傳佛教圣地之一五當召,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倡導“胡服騎射”修筑的趙長城遺址,還有鐘靈毓秀的敖包山和庚毗溝原始森林等自然資源。石拐區是國家“一五”期間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之一,也是為包鋼配套建設的重要能源和原材料供應基地。隨著國家煤炭產業政策調整、地區煤炭資源逐漸萎縮,石拐區經歷了“依煤而建”,到“緣煤而興”“因煤而衰”和資源枯竭轉型發展的歷程。2011年11月,石拐區被國家列入第三批資源枯竭型城市名單,與其它資源枯竭型城市一樣陷入了“礦竭城衰”的困境。面對異常嚴峻的發展形勢,石拐區委、區政府深入貫徹落實中央、自治區、包頭市決策部署,緊緊圍繞“提檔升級、爭創一流”的目標要求,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,突出高質量轉型這一主線,傳承“堅韌不拔、百折不撓...[詳細內容]
石拐是蒙古語“喜桂圖”的音譯,其意為“有森林的地方”,是包頭市的主要煤炭、陶瓷原料基地和重要的旅游景區。石拐區位于包頭東北38公里處,鐵路、公路暢通便捷,交通發達。全區面積761平方公里,轄一蘇木、一鎮、六個街道辦事處、人口約6.66萬,城鎮戶籍人口4.16萬,常住人口3.25萬(其中農牧民0.7萬)。由漢、蒙、回、藏、維、朝鮮、滿、達斡爾、羌、錫伯等10個民族組成。石拐區煤炭采掘業一直是石拐地區的主要產業,煤炭稅收占全區財政收入的85%以上。從清乾隆至今,開采時間達300年,從1958年包頭礦務局成立至今,共產原煤1.2億噸,為國家上繳稅收4億元。隨著國家煤炭產業政策的調整,關井壓產政策的實施,地區煤炭資源的枯竭,地區經濟轉型勢在必行。 近兩年,石拐區大力發展工業開發區,建成2個工業園區,兩年時間引進和建成50多家企業,形成了以硅系合金、工業硅和粗銅生產新的產業群,年可生產硅系合金100萬噸,銅10萬噸,形成了世界級工業硅生產基地、中國北方最大的銅生產基地和以五當召為主的著名旅游勝地。 2023年2月10日...[詳細內容]
2020年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民族構成全區常住人口中,漢族人口為23425人,占94.66%;蒙古族人口為893人,占3.61%;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為427人,占1.73%。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,漢族人口減少10847人,下降31.65%;蒙古族人口減少48人,下降5.1%,其他少數民族人口減少163人,下降27.63%。 2023年2月10日...[詳細內容]
明代以前,今石拐地區是北方少數民族游牧之地。明朝初年,明太祖派兵北征陰山以南,今石拐地區始有漢族人遷入定居。清順治九年(1652年),科爾沁草原的一部分蒙古族人遷到五當溝、水澗溝、哈龍貴溝一帶??滴跄觊g,今石拐地區蒙漢雜居村落形成并建有城堡(即今格亥圖村、古城塔村和舊石拐村)。清乾隆十四年(1749年),石拐村以北22公里的莎林沁(即今吉忽倫圖蘇木)擴建五當召。石拐正溝以東屬五當召的膳召地;正溝以西為烏拉特東公旗游牧之地;境內國慶鄉西半部是烏拉特部領地,東半部為土默特領地。1949年后,為烏蘭察布盟石拐溝礦區,1950年,五當召直屬區成立,1956年屬包頭市,設石拐礦區。1999年8月10日,民政部批準將石拐礦區更名為石拐區。 2023年2月10日...[詳細內容]
多年來,石拐區生態建設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,以實現“綠化石拐,和諧石拐”的宗旨,緊緊圍繞以生態建設與生態保護為中心,全力開展各項生態建設工程。經過全區廣大干部群眾和林業職工不懈的努力,我區林業建設取得了突出成績,為全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。一、總體情況石拐區自1998年底以來成立了農牧林水工作站之后,積極開展林業生態建設和保護工作。到2007年,石拐區林業局正式成立,肩負著石拐區生態建設與保護的重任,多年來一直兢兢業業完成國家重點林業工程及上級交辦的任務。通過辛勤的努力,石拐區生態建設和保護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績,森林覆蓋率由1998年的8.9%增長到如今的29.4%,位居全市第一。石拐區總土地面積114.15萬畝,其中林地面積101.88萬畝(有林地13.6萬畝,灌木林地19.96萬畝,疏林地2.87萬畝,未成林造林地26.96萬畝,苗圃地0.04萬畝,宜林地23.15萬畝,輔助生產林地15.3萬畝),非林地面積12.27萬畝。多年來,石拐區林業局完成重點工程(沙源、天然林保護、三北防護林、退耕還林、大青山南坡綠化)建設任務42.52萬畝,其中...[詳細內容]